戴清標在打制镴器。 王鵬飛 攝
中新網臺州7月4日電(記者 范宇斌 通訊員 王鵬飛)“打镴是我畢生的追求,也是我這輩子值得驕傲的事業,我會用盡全力,讓這門手藝一直傳承下去。”近日,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镴器制作技藝傳承人戴清標接受采訪時如是說。
戴清標家的客廳展示柜上,擺滿了他制作的各式镴器?!⊥貔i飛 攝
今年64歲的戴清標,16歲學藝,18歲出道,見證了镴器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衍生過程。他低調從容、技藝精湛,每一件镴器都滲透了他的心血與汗水。
戴清標制作的镴器 王鵬飛 攝
談及制作镴器緣起,戴清標說:“我16歲時,師從永康的師傅開始學習打镴,18歲學成后自己出來單做,當時家里條件不好,覺得學一門手藝可以謀生?!?/p>
20世紀70年代,戴清標挑起行囊四處闖蕩。這個行囊里是他謀生的寶貝,因為打镴工具種類多,重量也不輕,只能用扁擔挑著,他的肩膀也因此磨出了厚厚的繭。
戴清標制作的镴器 王鵬飛 攝
“沒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沒有固定居所,隨遇而安;沒有營銷手段,靠嘴攬活?!贝髑鍢苏f,“以前打镴那叫‘落家做’,碰到有人家要做的,吃住全在那,等做完了再去找下家。”
后來生活水平漸漸好了,戴清標買了自行車載工具,方便省力很多,但是生意還是要四處去“兜”。說起現在的生活,戴清標嘴角上揚地說,“現在完全不一樣了,都是人家找上門來,我可以在家里做,心里很踏實?!?/p>
戴清標制作的镴器 王鵬飛 攝
戴清標家住在天臺縣街頭鎮古街里,客廳里的櫥柜擺放著近40種镴器,戴清標日常制作镴器的工作室在客廳隔壁?!坝杏唵尉妥?,沒有的話就清閑,在家享享福?!贝髑鍢苏f,一年到頭,還是會做上七八百只镴器。
刻刀、鉆刀、鐵錘、火鉗……打镴工具有近30種,每種功能都不同。熔化镴塊、剪裁、打樣、焊接、打磨、雕刻等,打造一件镴器,歷經十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精雕細琢。
錫瓶、酒壺、蠟臺、花瓶……镴器樣式可達幾十種,每種造型、花樣都不一樣。小的镴器镴含量少,大的镴器镴含量可達十幾斤重,手工制作需三四天才能完成,單打磨這道工序就要敲打上萬下。
談及打镴難不難時,戴清標說道:“不難啊,一點都不難!”他口中的“不難”,其實是他近50年來熟能生巧的見證。
打制镴器是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以前浙江臺州人嫁女兒,都會請一位技藝高超的打镴師傅,制作一套精美的镴器作為嫁妝,這不僅是傳統習俗,也飽含父母對女兒的愛和祝福。
多年來,這個習俗一直沒變,也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然而,在戴清標看來,丟不掉這門手藝的原因,除了習俗、喜歡,最大的原因還是人情。朋友的“友情推薦”、一些拒絕不了的“人情訂單”、許多因打镴結緣的人、因客戶“固執要求”而累積的感動……
“現在通訊發達了,一個電話、一個定位,客人就能上門找到我?!?018年,天臺縣平橋鎮張思村辦喜事,要制作60把酒壺和12把茶壺,他們托熟人找到了戴清標,盛情難卻,戴清標花了3個多月才完成了這個“艱巨任務”。
還有一次,戴清標認識了在天臺石梁療休養的上海人陳先生。恰巧陳先生對镴器也頗有研究,就這樣兩人因镴器結緣,此后,兩人時常會探討镴器制作工藝提升、樣式升級等。
近半個世紀,戴清標一直在千錘萬打中堅守著镴器的溫度。在他眼里,這門手藝已經不再是敲敲打打的營生,而是幾代人的情愫和心香的綿延。(完)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
從5月22日到26日,淘寶攜“中國寶貝”非遺項目亮相深圳文博會,現場帶來上百件精選非遺周邊商品,為手工藝人們提供了絕佳的展示舞臺。非遺不已經再是博物館櫥窗里的靜態標本,而是成為年輕人購物車里的“新寵”。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在青島市城陽區河套街道有這樣一對母女,她們醉心制作傳統布老虎,讓這門非遺手藝代代相傳。孫文娟說,家族手藝代代相傳,一件件作品也走入了千家百戶,希望未來河套孟家布藝老虎能有機會走出國門,讓中國傳統非遺展示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