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在故宮修文物》網上熱播開始,更多年輕人逐漸被傳統手工藝的魅力所吸引。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工藝傳承和保護的愈加重視,凝聚匠人心血的工藝美術品備受關注,如何進一步推動新時代的傳統非遺手工藝美術活態傳承?
日前,以“新時代、新技能、新夢想”為主題的“陸子岡杯”全國工藝品雕刻工(玉石雕)職業技能競賽在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閉幕。作為國家級職業技能競賽,大賽助力將技能競賽標準轉化為人才培養標準、課程建設標準和教學實訓規范。
全國各地選手經角逐后在決賽中巧思妙想,精雕細琢,大展身手,手中原材料“魔法”般變成栩栩如生的作品,充分展現出勞動之美,技能之光。選手中既有領域內工藝美術大師,也有相關傳承人的徒弟、學生等,體現出玉雕技藝和文化的蓬勃延續,代表了不同藝術風格。決賽現場,新一屆“全國技術能手”“全國輕工技術能手”等獲得推薦,更多能工巧匠正在上海接力涌現。
作品類別豐富多樣,北派莊重古樸、穩重大氣,南派工藝玲瓏、繁瑣多變,海派海納百川、精工細作,蘇幫細膩優雅、貫通中西藝術,揚派磅礴渾厚、典雅靈秀。他們以實力展示全國玉石雕刻行業新一代的職業技能水平,用手藝擦亮傳統工藝文化品牌,撐起技能人才隊伍的未來。
其中,玉雕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也是中國最古老且唯一延綿不斷傳承至今的工藝品種,其活態傳承受到社會關注。玉器不僅是精美器物,也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基石之一,作為文化載體,展現出先民智慧與歷史印記;而作為現代產業,同樣體現出當下琢玉人的創新探索與時代風貌。上海工藝美院副院長唐廷強介紹,此次競賽是上海工藝美院“雙高計劃”建設中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群探索賽證創一體,構建以技術技能大賽主導,推動賽證融通教學改革的重點項目,人數和規模均超過歷屆。大賽有望幫助帶領更多行業、高校技能人才,提升產教融合水平、技術技能水平和綜合素養。
當下,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對于技能成才的觀念也更加認同。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國開展政府補貼性培訓近1億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超1000萬。日前印發的《“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提出,到2025年,要實現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更加完善,共建共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更加健全,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更加有效等目標。
對此,上海高校和學界持續探索并踐行。工藝美院自1960年建校以來,以工藝美術立校,形成了傳承非遺技藝、創新現代設計的專業群生態。上海工藝美院黨委書記許濤表示,學院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評、以賽促建,搭建面向全國玉石雕刻行業從業者和高校師生的競賽平臺,為玉雕乃至工藝美術行業輸送更多青年技術能手,期待他們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早日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工藝美術大師。
編輯:許旸
第七屆進博會新聞中心“上海非遺客廳”老香齋產品其中,來自寶山區的非遺項目老香齋茶點制作技藝,帶著LASER&MANTA聯名禮盒亮相“上海非遺客廳”,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尋蹤海派·覓影非遺》老香齋黃油蛋卷圖《尋蹤海派·覓影非遺》卡牌“上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介紹,此次作品的創意靈感來自“女紅坊”的成員王萍,王萍自從加入“女紅坊”團隊來,學習了一系列拼縫、貼縫、絎縫技巧。“女紅坊”成員們制作的新年主題鉤針作品。“女紅坊”領銜人苗秀介紹,新年以來,團隊又來了一些新成員,她們有的曾是三八紅旗手,有
面塑藝術,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展現,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木版年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傳承著中國傳統年畫的精髓。手造華章,濟寧非遺等你來探秘科技不是文化的顛覆者,而是傳承的擺渡人,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終將讓非遺從口傳心授的技藝變成可感知、可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