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飄香,秋意漸濃,金秋九月微風送爽,也為我們綿陽師范學院的廣大學子送來了絢爛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正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次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對我們大學生而言,亦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文化凝聚而成的精神瑰寶。這自遠古時期,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運用勤勞和智慧,在勞動生產、生活實踐中發現、總結、積累、凝匯、發展并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其中許多充滿魅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卻在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視野,成為大多數人所陌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幸而,非遺三進活動,為我們提供了近距離接觸這些文化瑰寶、智慧結晶的機會:
看傳承人畫糖畫、吹糖人,感受匠心獨運的神韻。
嘗酥餅、麻圓、糖糕、松花蛋,享用中華民族傳統小吃的美味。
觀傳統年畫,賞羌族刺繡,共剪平武剪紙,同做涪城面塑、古木造型,領略精湛的技藝手法。
聆聽川劇清音,欣賞傳統川劇變臉,傾聽羌族山歌的空曠悠揚,審美傳統舞蹈的激情洋溢。人文積淀之美、原生態之美充斥耳目、充盈心腦,繞梁三日、云飛夢舞……
非遺不僅豐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文化傳承和青少年的教育培養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從發展的眼光看來,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我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先生曾說過:“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身上所蘊含的創造未來的力量無疑是巨大而持久的。
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教育、引導廣大青年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非遺進校園”活動的開展,讓校園成為非遺保護與傳承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場域。這不僅有助于廣大青少年認識非遺、增強保護意識;更為重要的是,讓非遺在青少年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為傳承、弘揚非遺播下希望的種子。同時,這一活動的開展,也讓非遺有機融入青少年日常學習生活當中,實現了非遺保護與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有機銜接,既有助于青少年近距離接觸非遺、熟悉非遺,更實現了非遺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的繼承與發揚。
總而言之,非遺文化進校園,為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是心靈上的震撼。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堅定文化自信,使我們的非遺生生不息、弘揚光大;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思,讓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綻放出更加美麗絢爛的文化花朵。
文字來源 | 黨超億 吳冬煦
圖片來源 | 趙汐
責任編輯 | 葉宇娟
執行主編 | 林雨婷
總編 | 高梧
審核 | 聶春燕 黨超億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
2009年,“中國端午節”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傳統節日。今天(5月30日)的《文化中國行》,讓我們一起品味端午,感受文化魅力,汲取精神力量。人們在端午習俗中體會著生活的美好,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
共繪傳承夢”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深入文化館,探索黃河流域文化,發掘傳統精髓的神韻魅力。晨光熹微時,“賡織”——守藝人非遺傳承實踐團來到黃河文化館,在展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同學們有序進入的展館進行參觀。隨后,實踐團順著黃河在東營流過的痕跡先后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