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普洱茶制作有這么多講究,好想嘗嘗自己親手做的茶。”“彝族刺繡服飾真精致,等我來云南旅游,要穿上它拍一組美美的寫真。”“白族扎染真是千變萬化,今年大牌很流行扎染元素呢!”……
日前,普洱茶制作技藝傳承人李興昌、彝族服飾傳承人羅珺、建水紫陶燒制技藝傳承人譚知凡等非遺傳承人亮相快手平臺,舉行了1小時的線上“非遺購物節(jié)”直播活動,通過直播推介云南非遺物品,直播觀看人數達109.5萬人次,點贊數達3萬人次。
讓傳承人為自己代言
“今后,我們會加大力度對我省非遺傳承人進行線上知識培訓,讓他們學會直播、制作短視頻,自己為自己代言。”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尹家玉說,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zhàn)決勝之年,在受到疫情影響的背景下,文旅部非遺司牽頭支持電商平臺舉辦“非遺購物節(jié)”,旨在幫助廣大非遺傳承人特別是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拓寬銷售渠道,助力脫貧攻堅。同時,讓廣大傳承人通過市場銷售檢驗自己的作品和產品,及時全面地了解市場需求,進一步提升技藝,實現手藝價值,促進非遺傳承。
作為2020年云南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我省積極組織,搭建平臺,開展線上“非遺購物節(jié)”活動,組織個舊錫器、楚雄彝族刺繡等非遺項目在快手、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云南公共文化云等平臺直播帶貨;設計非遺購物節(jié)推廣網頁,約定40家非遺網店上架銷售;推薦18個非遺項目鏈接上海“非遺購物節(jié)”網絡銷售平臺進行銷售;組織怒江州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依托“璞真扎染”淘寶店鋪,采取“委托代銷產品”的方式進行網上銷售,實現傳統工藝工作站助力精準扶貧。
“讓非遺傳承人學會線上推廣,比如用小視頻展示一朵繡花的精心制作全過程,讓觀眾親眼看到產品是如何制作的,更能增強關注度和認可度。因此,我們要努力助推傳承人們運用新技術,用生動鮮活的方式為自己代言”,尹家玉告訴記者,接下來,我省還將繼續(xù)加強對傳承人的線上培訓,同時與淘寶、抖音、快手等平臺合作,向世界實時直播云南非遺獨特魅力。
讓非遺融入衣食住行
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文化多樣性最為典型的省份,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了多姿多彩、特色鮮明的文化遺產。
目前,全省共有文物保護單位5025項,有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zhèn)、村、街)90處,中國傳統村落709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二;154個村被國家民委納入“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掛牌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完善,現有國家、省、州(市)、縣(市、區(qū))四級非遺保護項目7631項,傣族剪紙和藏族史詩“格薩爾”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認定四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1054人。
近年來,我省著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發(fā)展,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保護傳承基礎上,充分挖掘我省民族文化元素和價值內涵,有效利用文化遺產資源,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云南民族文化魅力,促進我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
依托本次“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我省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緊扣“非遺傳承·健康生活”主題,帶來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以傳統體育、傳統醫(yī)藥、傳統飲食等非遺項目為重點開展系列活動,全省各州、市、縣全面開花,讓非遺融入到群眾的衣食住行中。
“其實,只要留心觀察,就能發(fā)現人們的一茶一飯、一歌一舞當中都有非遺的影子。扎根傳統,在適應時代和不斷創(chuàng)新中融入現代生活,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尹家玉說。( 云南日報 記者侯婷婷)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fā)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fā)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yè)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yè)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yè)的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fā)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fā)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fā)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xù),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