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開封1月13日電 “我已經88歲了,但還是離不開我的針、我的線。”滿頭銀發的王素花說。
汴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王素花。資料圖王素花是汴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已在刺繡行業堅守近70年。從第一次拿起繡針,到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稱號,再到桃李滿天下,王素花用一針一線“繡”出了汴繡匠人的錦繡人生。
1957年,自幼酷愛刺繡藝術的王素花,經過考試進入開封汴繡廠工作。憑借著一股拼勁,不到半年時間,王素花就被提拔為車間副主任,兩個月后又提為主任,后來又從副廠長提升為廠長。
1959年是建國十周年,開封汴繡廠接到一個任務:要創作一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長卷刺繡,代表河南省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當一幅構圖復雜的白描長卷送到大家面前時,不少人傻了眼,但王素花卻硬是將這一項任務攬到了自己身上。
“繡花不是‘閉門造車’。”王素花說,清明上河圖中有人物814個、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樓宇30多棟、橋梁17座、樹木180棵,“要想繡出精品,離不開對細節的觀察和考究。”
為了更好地繡出《清明上河圖》的風采,王素花帶領專項小組沿街串戶,挖掘民間刺繡技巧;為了繡好畫中的牲畜和船繩,她一有空就到鄉下觀察毛驢的毛色、耕牛的形態和駱駝的習性,還多次跑到黃河邊,看纖繩有幾股,看船工如何盤放船繩。之后,她又專門跑到北京看《清明上河圖》真跡。
經過三個半月的艱苦奮戰,王素花和工友們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難關,成功繡出中國第一幅《清明上河圖》繡品,并被送往人民大會堂河南廳展出。王素花也因此被邀請進京參加國慶十周年觀禮。
“我是一個不服輸的性格,只要拿起繡針,繡比天大,再大的困難也不怕。”王素花說。
王素花汴繡作品。資料圖七十年間,王素花潛心鉆研,不忘傳承。經過努力發掘、整理宋代刺繡技藝并借鑒蘇繡、湘繡等其他繡種的長處,王素花總結出36種汴繡針法,使汴繡工藝日臻完善,同時也精于摹繡名畫。
做一件事不難,難的是把一件事堅持做一輩子。退休后的王素花本可以頤養天年,然而她卻閑不住,開辦起刺繡技術培訓學校。
懷著回報社會的理念,王素花把招生對象定位在貧困地區貧困戶的農村女孩和下崗女工。為此,她親自帶隊到尉氏、新鄉、長垣、封丘等貧困縣招工。王素花說,她希望更多的女孩子可以通過汴繡這門技藝養活自己。
對于每一個前來學習繡花的學員,王素花都手把手地傳授技能,將自己幾十年積累的汴繡理論知識和針法毫無保留地傳授下去,并對他們進行心靈撫慰,幫助她們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
如今,88歲的王素花已經桃李滿天下。據不完全統計,王素花多年來免費培訓的繡工就有2000多名,帶動當地2萬人就業,很多留守婦女在繡花這個工作上找到了自己職業春天。而這些繡工中,大部分已經成為汴繡行業的骨干力量,還有不少成為知名美術大師和高級工程師,與王素花一起傳承汴繡技藝。
因對汴繡傳承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王素花也獲得了很多榮譽。2005年,王素花榮獲中國工藝美術最高榮譽——“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2007年,榮獲“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2009年,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等稱號。
“活到老,繡到老。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將汴繡技藝傳承一天,直到我拿不動針為止。”王素花說,她現在的愿望是汴繡技藝可以代代傳承,永不失傳。(張香麗)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