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召開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相關情況。發布會上,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介紹了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以下簡稱“中國非遺博覽會”)總體情況。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 楊倩/攝
談及本次中國非遺博覽會“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主題意義時,王晨陽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為我們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本屆中國非遺博覽會的主題,就是出自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指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多個門類,涉及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與現實生活相融相通的過程中,始終發揮著以文化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比如,豐富的非遺實踐是鄉村振興的有機組成部分、生動內涵和重要資源,將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動力和豐厚滋養。非遺關系到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身份標識和價值追求,有助于增進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在鞏固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堅持“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的理念,堅持守正創新,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比如,本屆中國非遺博覽會主展館在策展設計上,以“天地人和”為脈絡,分別與4個板塊相對應。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非遺保護成果展”板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非遺保護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在“大運河沿線非遺展”板塊,大運河作為“流動的文化”,既是時間上的奔流,也是地理空間上的連通,體現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也展示了非遺在溝通南北、連接東西,促進交流交往交融方面的獨特作用;在“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板塊,非遺的承載者和傳遞者是人,鄉村振興主要靠人來實現,所以這一板塊集中展示了廣大非遺傳承人帶動村民居家就業、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方面的探索實踐和成果;在“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展”板塊,以“和”為核心,展示了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產生活、心靈修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和諧相處的思想理念。非遺是凝聚人心的紐帶,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非遺保護傳承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挖掘非遺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營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社會氛圍,推動非遺與時代同頻共振,與人民共情共鳴,才能讓人民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我們希望通過中國非遺博覽會這一平臺,讓人民群眾共享非遺保護成果,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責編:郝君子舉報/反饋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