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9月23日電 (記者 胡健)彩雕葫蘆、金絲琺瑯畫、古法斫琴技藝、晉陽泥塑、傳統面塑、楊氏花饃……23日上午,一場匯聚各類非遺的主題展在擁有百年歷史的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開展。
來自非洲國家加納的鄧麗是太原理工大學的留學生,這是她第一次見到“可以吃的藝術品”。“這個花饃特別漂亮,沒想到是用饅頭做的,竟然還可以吃。”在非遺楊氏花饃作品前,鄧麗看著眼前的兩只孔雀形狀的花饃,不禁感慨道。
“多彩非遺映華夏匠心匠韻潤民心——太原市杏花嶺區非遺精典作品主題展”開展。 胡健 攝2019年,太原理工大學面向海外留學生開設三晉文化課,作為該課程的線下體驗內容,該校組織留學生實地體驗山西的非遺文化。據介紹,該校的三晉文化課分為煤文化、面食文化、醋文化、汾酒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大院文化7門課程,可幫助海外留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山西文化。
楊氏花饃傳承人楊春梅介紹,在花饃的制作中,利用了水果、蔬菜特有的天然顏色,通過揉、搓、捏、搟等多道工序手工制作。通過花饃寄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
人物面塑技藝傳承人楊剛制作的《八仙過海》。 胡健 攝作為古代文人四藝——“琴棋書畫”之首的古琴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青睞的樂器。古法手斫古琴技藝傳承人張浩至今沿用唐代保留下來的斫琴技藝和工序,他采用鹿角霜、黃明膠加大漆合琴。槽腹內刷漆刮灰,有助于聲音能量的保留,增加琴聲的韻味。
外國留學生了解山西非遺。 胡健 攝本次展覽將靜態展覽、動態展示、活態展演、現場體驗等形式有機結合,精選泥塑、面塑、花饃、彩雕、彩烙葫蘆畫、陶瓷書法、剪紙、古法手斫古琴、風箏制作、書畫繡、金絲琺瑯畫、篆刻、老鐵紙上烙畫、晉派全形拓等22項特色技藝及其代表作集中展示。
楊氏花饃。 胡健 攝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宋建偉表示,目前,杏花嶺區共有省級非遺項目3項、市級非遺項目20項、區級非遺項目63項。該區的非遺文旅小鎮將小窯頭村胡家大院及其周邊20余處院落進行修繕改建,引進24項非遺項目。“希望非遺傳承人錘煉技藝水平,不斷拓展非遺傳承利用的形式和途徑,提高非遺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宋建偉說。
本次“多彩非遺映華夏匠心匠韻潤民心——太原市杏花嶺區非遺作品主題展”由太原市文物局,杏花嶺區委統戰部、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完)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