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
嶺南人文底蘊深厚
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
遺產的空間分布是以
廣州、佛山、中山、江門
東莞和深圳等地為中心
粵東、粵北和粵西地區分布零散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廣東“非遺”的殿堂
一起去翻閱前人留下的文化藝術結晶
#粵劇
OPERA
粵劇 又稱“廣東大戲”
▼
發源于佛山
以粵方言演唱
漢族傳統戲曲之一
粵劇形成于廣東
后傳入廣西
香港、澳門、臺灣
在東南亞和美洲
各國有華僑居住的地方
均有粵劇演出
2009年10月2日
粵劇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廣東音樂
MUSIC
廣東音樂又稱“粵樂”
▼
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帶
前身主要是粵劇過場音樂和
烘托表演用的小曲
約在二十世紀初期
發展成為獨立演奏的器樂曲
流傳到外地后
被稱為廣東音樂
2006年5月20日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批準列入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茶藝(潮州工夫茶)
TEA
茶藝
▼
別稱“潮汕工夫茶”
是廣東省潮汕地區一帶
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
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
被尊稱為“中國茶道”
是融精神、禮儀
沏泡技藝巡茶藝術
評品質量為一體的
完整的茶道形式
既是一種茶藝
也是一種民俗
是“潮人習尚風雅
舉措高超”的象征
潮州工夫茶被列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粵曲
CANTONESE
粵曲
▼
是流行于
廣東及廣西的粵語方言區
并流傳到香港、澳門
東南亞、和美洲的粵籍華僑聚居地
采用廣州方言表演的曲藝品種
粵曲源于戲曲聲腔
清道光初期
由八音班的樂工清唱而萌發
新中國成立后
粵曲歷經復蘇、低潮
再度繁榮的階段
2011年5月23日
粵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獅舞
DANCE
獅舞
▼
又稱“獅子舞” “獅燈”
獅舞是中華各族民間舞蹈之一
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
獅舞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藝術
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
民間都以獅舞來助興
2006年5月20日
獅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粵繡
EMBROIDERY
粵繡
▼
是廣州刺繡(廣繡)
與潮州刺繡(潮繡)的總稱
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起源于唐代
廣繡是指廣州、佛山、南海
番禺、順德、東莞、
寶安、香山、臺山等地的刺繡
也就是以廣州為中心的
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
潮繡發源并流行于今潮汕地區
粵繡是廣東地區的代表性刺繡
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潮劇
OPERA
潮劇
▼
又名“潮腔” “潮調”
至清代民初,則稱為潮音
俗稱潮州戲、白字戲
(主要與正字戲、外江戲區別)
是閩南語系的傳統地方戲劇之一
廣東四大名劇
(粵劇、潮劇、漢劇和雷?。┲?/p>
與梨園戲關系密切
是用潮汕方言
(漳州南部用閩南方言)
演唱的一個古老的
傳統地方戲曲劇種
以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和
獨特的表演形式
融合成極富地方特色的戲曲
而享譽海內外
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蜈蚣舞
DANCE
蜈蚣舞
▼
流傳于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的
傳統舞蹈
是一種大型的廣場性動物舞蹈
起源于清代同治至光緒年間
由西門鄉人陳成錦與其好友石文勇首創
蜈蚣舞根據蜈蚣的動態和習性
進行模仿
表演者半蹲的姿勢起舞
模擬蜈蚣蜿蜒爬行
穿梭盤繞,惟妙惟肖
受到民眾的喜愛并流行開來
2008年6月7日
蜈蚣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批準列入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禾樓舞
DANCE
禾樓舞
▼
廣東省郁南縣的傳統舞蹈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禾樓舞的動作原始而粗獷
禾樓歌旋律固定,曲調悠揚
領舞者頭戴蓮花冠
身著紅色間黃披肩
左手舉牛頭錫杖
右手搖一個系有彩帶的銅鈴
其他表演者臉上戴著假面具
頭頂小竹笠,身穿黑色衫裙
腰扎圍巾,腳蹬麻鞋
手拿禾穗
邊唱禾樓歌邊擺身搖手踏足
朝著東南西北四方起舞
2008年6月7日
禾樓舞經國務院
批準列入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佛山木版年畫
PICTURES
佛山木版年畫
▼
是中國華南地區著名的民間年畫
是嶺南傳統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
它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
山東淮坊的年畫齊名
是中國四大木版年畫生產基地之一
影響遠及東南亞及世界各國華人聚居地
2006年5月20日
該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東省十大著名國家非遺名錄榜單
主要依據廣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傳承情況
以及在廣東地區的影響力等因素
進行選擇并綜合
參考互聯網
相關排行榜/榜單進行推薦
*圖文源于:廣州善昊靈龍
|時代·鄉創周刊 |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爱敺沁z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