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內蒙古非遺“鬧”元宵:用最傳統的方式過最傳統的中國年
中新網呼和浩特2月4日電 題:內蒙古非遺“鬧”元宵:用最傳統的方式過最傳統的中國年
中新網記者 張瑋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如果說臘八節是年的開始,那么元宵節就是年的落幕。
這個流傳延續2000多年的中國傳統節日將春節的熱度推向另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2月4日,立春,大地開始解凍,蟄蟲逐漸蘇醒。在中國北疆草原,大街小巷彌漫著熱鬧的味道,延續著從除夕便開始的慶祝活動,迎接春天,鬧元宵。
“食”在清歡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各地不盡相同,例如,南方吃湯圓,北方吃餃子。而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黃河沿岸卻有蒸花饃的習俗。
隨著薛籽女揭開鍋蓋的瞬間,一屜花饃的香氣氤氳而起,孫女們圍成一圈,細數著奶奶的年節記憶。
面塑制作技藝內蒙古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薛籽女從小生長在黃河岸邊,未曾離開過。“過年時蒸花饃、燉黃河魚,熱氣騰騰便是我兒時記憶里的年味。”
圖為薛籽女和她制作的面塑。 薛籽女供圖“抓髻娃娃”是薛籽女每年都要特意給子孫們蒸的花饃樣式,“既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又有抓‘疽’祛病的含義。”
年近70歲的薛籽女已經記不清是媽媽、姥姥,還是奶奶,在她心中種下了這樣一個“娃娃”的形象。
雖然孫女們年紀尚小,但在她們的心中,奶奶已經用舌尖上的味道為她們創造了一個童話般的世界。
“觀”在指尖
正月初十起,莫尼山非遺小鎮里的蒙古族皮藝傳習基地便人來人往,除了大型皮雕畫《黃河向西流》首展震撼吸睛,“福文化”皮藝作品成為游客及探親者熱衷的伴手禮。
圖為游客駐足蒙古族皮藝傳習基地欣賞皮雕畫。 莫尼山非遺小鎮供圖蒙古族皮藝又稱皮雕畫,是蒙古族在長期游牧生活中,在動物皮革上經過雕刻、烙燙、彩繪而成的藝術作品。2021年,蒙古族皮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2年,蒙古族皮藝走出國門參展第五屆梅克內斯國際旅游論壇。
圖為蒙古族皮藝非遺傳承人賈宏偉正在制作皮雕畫, 賈宏偉供圖蒙古族皮藝非遺傳承人賈宏偉介紹,頗受歡迎的“福文化”系列是以“天下第一福”為創作原型,運用蒙古族皮藝制作技藝讓這一題材與非遺結合。“蘊含了祈愿祝福的美好愿望。”
上千件不同年代的唐三彩及景德鎮名瓷、用泥塑場景還原二人臺民俗的非遺泥塑長廊……元宵節期間,莫尼山非遺小鎮將上百項非遺項目聚集,讓中國氣韻浸潤人心。
“鬧”在街頭
非遺項目“雙墻秧歌”文武結合鬧元宵;保存完好的云中鼓樂響徹天際;流傳300余年的腦閣、握閣、抬閣一展空中俏皮……
清朝年間,從晉、陜、冀等地帶入托克托縣的社火文藝,融匯當地的古城文化、黃河文化和草原文化,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托克托社火。
而只在元宵節現身的距今100多年歷史的托克托河口老龍是呼和浩特地區資格最老、知名度最高、表演技藝最好的傳統舞龍非遺項目。
傳統老龍為兩條龍燈,一條“火龍”、一條“水龍”。龍頭重達七八十斤,龍身長3丈余,由“12骨節”和龍尾組成。
圖為托克托河口老龍。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廣電局供圖舞龍時,需2至3班人輪舞,每班10余人。龍舞伴奏為“龍咚鼓”,凡是會鼓點的路人皆可上手一試,在鼓聲中祈愿吉祥。
圖為托克托河口老龍伴奏的“龍咚鼓”。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廣電局供圖已定居香港的劉洪生今年回到故鄉托克托縣過年。“小時候跟著老龍走街串巷,鼓點還沒忘,還是兒時的熱鬧和年味兒。”雖然有些手生,但隨著老龍起舞,劉洪生手中的鼓槌很快便合上了伙伴們的拍子。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用最傳統的方式過最傳統的年,這便是中國的‘年’文化。(完)
非遺傳承日在互動體驗中,游客們將觸摸千年的文化脈絡,在市集的煙火氣中續寫匠心故事。在享受娛樂休閑的同時,游客們還可以在不同的院落中欣賞古琴、香文化和曹氏風箏展覽,充分體驗大觀園獨特的文化魅力。在這個五一假期,來大觀園盡情享受這場傳統與現代交
面塑藝術,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展現,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木版年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傳承著中國傳統年畫的精髓。手造華章,濟寧非遺等你來探秘科技不是文化的顛覆者,而是傳承的擺渡人,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終將讓非遺從口傳心授的技藝變成可感知、可交互
螺鈿工藝是一種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應用于漆器之上。1、題目:猜一猜:傳統非遺“螺鈿工藝”廣泛應用于哪種器物之上?螺鈿工藝是一種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應用于漆器之上。以上就是猜一猜:傳統非遺“螺鈿工藝”廣泛應用于哪種器物之上?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3月11日,“美麗工坊”項目啟動儀式在長陽土家族服飾館舉辦。活動當天,市級非遺傳承基地——長陽土家服飾館內一派火熱景象。2025年,基地傳承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土家族服飾制作技藝,被列為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協助長陽非遺館建設提供民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