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揚
非遺技藝從過去的搶救性保護、展覽式傳播,逐步回歸生產實踐和生活體驗,從博物館走入百姓日常。非遺資源有機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產業發展之中,展現出日新月異的時代氣息和創新活力。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雙11”“618”購物節,非遺工藝品網絡銷量激增,德化瓷器、宜興紫砂、曲陽石雕、東陽木雕、南平建盞、揚州民樂、宣城文房四寶……消費者競相購買相關產品,生動體現了非遺技藝的當代活力——“老字號”正成為年輕人喜愛的“新網紅”。
非遺技藝能夠掀起熱潮,既是非遺傳承發展的成果體現,也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面向未來,如何讓非遺技藝更加適應現代環境,更加有機融入現代生活,讓非遺價值得到更多元的實現?近年來,在有關部門推動下,非遺技藝調查記錄體系、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和理論研究體系等日漸完善,更為健全的保護傳承生態正在逐步建立起來。
科技賦能是非遺傳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給現代非遺技藝帶來更多可能。一方面,新媒體平臺能夠聚合非遺項目、非遺產品、非遺傳承人、非遺消費者,進一步拓寬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和消費的空間。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開設了網上店鋪,線上成為銷售主要渠道;抖音平臺的非遺主題視頻數量過億,覆蓋了97.94%的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其發起的“非遺合伙人”“看見手藝”“非遺市集”等活動,讓非遺技藝被更多人關注,促進了非遺市場的開發和相關消費的增長。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帶來非遺技藝的全新“玩法”。三維建模、5G直播、AI(人工智能)合成、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充分挖掘非遺數字化潛力,為網絡用戶帶來沉浸式、交互式的非遺體驗。
如今,“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已成為非遺傳承發展的共識。實踐表明,非遺不應只是靜態的文化符號,更應是活態的文化“有機質”。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非遺技藝“潮”起來,堅持活態傳承,非遺將在現實生活中結出累累碩果。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