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不斷得到重視。據媒體報道,在北京前門大柵欄、南鑼鼓巷、798藝術街區等特色街區,各式各樣的非遺工坊不斷“上新”。曾經留存于博物館、文獻典籍中的傳統技藝和傳統民俗,添加DIY元素后,成了追求娛樂多元化、愿意嘗鮮的年輕人觸手可及的“新奇體驗”。
應該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創意工坊等形式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利好之事。“雙減”下的第一個寒假,家長們不再疲于帶著孩子奔走于各類培訓班,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親子時間,非遺工坊便成了理想的“遛娃勝地”。非遺工坊不僅為親子活動提供了創意空間,還能讓孩子們在體驗手工制作過程中提升動手能力,加深對非遺資源的了解,也為開展美育和勞動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有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據文旅部統計,截至2020年,我國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近87萬項。非遺工坊的實踐有利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播下民族自信的種子。因此,創新傳承路徑,讓青少年在非遺傳承中感知美育的力量,在工藝制作中體驗多樣化的勞動教育,需要眾多非遺傳承人和教育者不斷探索。
讓非遺傳承成為青少年美育和勞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的持續支持與引導。日前,文旅部、人社部和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發布的《關于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中指出,將建立非遺工坊產品目錄,將目錄產品納入文化消費范圍,嵌入各類消費場所;鼓勵非遺工坊深入挖掘本地區文化內涵,生產特色傳統手工藝產品;鼓勵在A級旅游景區、歷史文化街區等場所,為非遺工坊進景區、進街區等搭建制作體驗和銷售平臺提供支持。
政府部門在為非遺傳承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支撐的同時,還要加大宣傳力度,為美育、勞動教育提供源頭活水。非遺傳承的有序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需要持續發力,這樣才能對青少年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五育”并舉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而優化非遺傳承路徑可以為美育和勞動教育開拓新的思路。
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歷史的見證,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和審美價值。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可以涵養青少年的審美情趣、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在工藝技能的學習和實踐中培養動手能力。因此,相關部門還需深入調研,整合出適合青少年參與的活動項目,為深入開展美育和勞動教育搭建橋梁。
非遺傳承還需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豐富參與形式。隨著我國不斷重視非遺傳承,多地校園已充分利用課后服務時間段,開展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然而,非遺傳承不能僅僅依托于學校,還需要非遺傳承人與相關社會組織機構協同,不斷開拓新渠道、創新新方式、打造新空間。開發特色街區和博物館資源是激活城市文化資源、促進非遺傳承的有效舉措,值得稱贊。在保持原有開發形式的基礎上,還可以利用新技術積極開拓虛擬空間,打通線上線下參與形式,將激發文化繼承與創新的視野放寬到新的空間領域,依托先進數字媒體技術提高青少年的參與度,設計適合不同年齡段孩子參與的活動形式。
非遺傳承對于青少年美育和勞動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但還需政府、社會、非遺傳承人協同發力。只有將非遺傳承融入生活,轉化為參與度高、操作性強的日常文化資源,才能真正為青少年的生活添彩。
(作者:張湘怡系本報記者)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