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李曉紅 葉四清
春節期間,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伏嶺鎮,此起彼伏的鑼鼓聲、響徹云霄的鞭炮聲即刻入耳。秋千抬閣、抬社豬、舞板龍、抬五帝、游花燈、唱徽劇、舞犭回……一場場非遺大戲輪番上演,吸引了眾多游客,帶旺了鄉村旅游。據統計,今年春節期間該鎮累計客流量達6萬人次。
伏嶺鎮以“來績溪過年 品伏嶺味·道”為主題,讓非遺“活起來”,鄉村旺起來。策劃實施了系列文化旅游活動,進一步擦亮“中國徽菜之鄉”“中國徽廚之鄉”“中國徽劇之源”文化名片,做好非遺與旅游的結合文章,讓“非遺”成為當地春節文化旅游市場當仁不讓的“流量擔當”。并將非遺研習基地納入精品文化旅游線路,與游客開展體驗式互動。
圖1:春節期間,安徽省績溪伏嶺鎮太極湖村的“秋千抬閣”正在巡游,它有著“流動的立體畫”之美譽。它分為“秋千”“抬閣”兩個部分,是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清代至今傳習演繹200多年,一直備受游客青睞。
圖2:安徽省績溪伏嶺鎮北村,每逢正月初三,都會舉行舞板龍儀式,已經延傳了幾百年了,村里36歲的男丁每人負責舞一段龍身,每段龍身都會貼上紅紙,寓意來年紅紅火火。
圖3:春節期間,安徽省績溪伏嶺鎮徽劇班的老藝人正在祠堂里排練。
圖4:安徽省績溪伏嶺鎮徽劇是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伏嶺徽劇從屬于另一項省級非遺項目——“舞犭回”。“犭回”是伏嶺的圖騰,敲鑼打鼓“舞犭回”,寓意鎮邪除惡、消災降福。每年正月初四晚,大型游燈結束后,村民、游客、攝影師們紛紛趕到伏嶺戲臺觀賞徽劇。
圖5:春節期間,安徽省績溪伏嶺鎮伏嶺村,大型游燈是“舞犭回”表演前的節目,全村老少點燈繞村游行,祈福來年平安。
圖6:春節期間,安徽省績溪伏嶺鎮伏嶺村,大型游燈是“舞犭回”表演前的節目,全村老少點燈繞村游行,祈福來年平安。
圖7:安徽省績溪伏嶺鎮伏嶺村的“舞犭回”是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犭回”是伏嶺的圖騰,敲鑼打鼓“舞犭回”,寓意鎮邪除惡、消災降福。
圖8:春節期間,安徽省績溪伏嶺鎮石川村抬五帝、跳旗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春節,該村組成一百四十余人隊伍,抬著五帝、跳旗走村串鄉游藝展示,活動場面熱烈壯觀。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爱敺沁z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