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肅非遺文化陷“富饒中的瓶頸”:古資源需“新包裝”
中新網甘肅慶陽5月10日電 (記者 魏建軍)“甘肅非遺文化資源富集,但因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才創新方面缺失,面臨發展傳承創新的瓶頸。”9日,甘肅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副處長劉衛華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古老的非遺文化急需現代化的“新包裝”。
5月9日至10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發展研討會暨傳承人對話活動在甘肅慶陽舉辦,來自全國各地專家和甘肅非遺傳承人們共同探討新時代下非遺文化創新,破解發展難題。
劉衛華口中所謂的“發展瓶頸”,主要是指甘肅非遺文化創新方面的困境。目前,甘肅香包、剪紙、皮影等工藝品“頻頻出海”至歐美和東南亞等國,但在創新設計特別是“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的能力遠遠不足。”
甘肅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8項,省級代表性項目493項;有41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有617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衛華說,不可否認,這些年傳承方面也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果,但也明顯感到“傳承人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較低”的情況,加上經濟相對落后,“遠遠達不到融入現代生活的需求”。
劉衛華說,“傳承人研修班”是提高非遺傳承人文化素養、培養創新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下一步,甘肅還將引導各類傳承人進入校園,“直接與傳承人、設計師傳承對話”。
圖為慶陽香包從業者制作香包。 魏建軍 攝
劉衛華的這一觀點,隴東學院歷史地理學院教授馬嘯對此深有感觸,“提高文化素養”對于傳承非遺文化非常重要。他說,甘肅鄉村“繡娘”做的一些東西,產品老化的情況很嚴重,尤其在產品創新和設計上,很難“與時俱進”。即便做出個別出眾產品,但很快就被“復制”,知識產權保護跟不上。
馬嘯舉例說,環縣的“道情皮影”,是一種從窯洞中走出來的炕頭戲,唱腔很獨特,創新的余地也很大,可以參照“華陰老腔”的那種創新,結合現代音樂元素,比如融合搖滾樂、交響樂等來進行二度創作,將古老和現代相結合“活態傳承”。
馬嘯表示,高校也是傳承非遺文化的主陣地,能夠把學理上的研究,產品的開發和企業聯合生產甚至營銷深度融合,高層次地將產品品牌化。另外,學校還計劃申辦“文化遺產”專業,培養大量人才來“搶救”瀕危的非遺文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視覺傳達系主任王可介紹,目前,傳統非遺文化產品形式較為單一,在造型、圖案、色彩等方面需要融入現代設計元素,讓非遺產品從傳統走向時尚,通過創意讓年輕人喜歡并接受非遺產品,真正實現“非遺文化產品”向“非遺文創產品”轉型。
“非遺文化產品走向世界,需要一個清晰的文化定位,更需要一套完整、科學的視覺系統設計。”王可說,這涉及到非遺文創產品的類型規劃、商標、包裝等,以及運用相應的新媒體的宣傳手段,讓“老”的文化遺產成為“新”的文化資源。
曾帶著慶陽香包登上美國哈佛、耶魯大學等名校演講的劉蘭芳,在當地非遺傳承館里,她向賓客不斷介紹展示自己和團隊研發的“新產品”,這些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西方圣誕節、情人節等浪漫時尚元素的香包,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青睞。
作為慶陽香包繡制省級非遺傳承人,劉蘭芳說,“因地制宜,多元融合,開發不同類型的產品”,才能滿足現代國內外年輕人的需求。
據悉,本次研討會暨傳承人對話活動由甘肅省文化廳主辦,慶陽市文廣局和西峰區文化館承辦,旨在通過對話互動,推動非遺傳承人與有關方面交流,相互砥礪啟發,提高對非遺項目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各方的交流融合。以此提高傳統工藝產品的設計、制作水平和整體品質,給傳承人提供交流合作的平臺,引導供給和需求相銜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當代生活。(完)
第七屆進博會新聞中心“上海非遺客廳”老香齋產品其中,來自寶山區的非遺項目老香齋茶點制作技藝,帶著LASER&MANTA聯名禮盒亮相“上海非遺客廳”,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尋蹤海派·覓影非遺》老香齋黃油蛋卷圖《尋蹤海派·覓影非遺》卡牌“上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
共繪傳承夢”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深入文化館,探索黃河流域文化,發掘傳統精髓的神韻魅力。晨光熹微時,“賡織”——守藝人非遺傳承實踐團來到黃河文化館,在展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同學們有序進入的展館進行參觀。隨后,實踐團順著黃河在東營流過的痕跡先后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