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義烏文化和旅游產品交易博覽會非遺生活館展覽于2020年11月8日至10日在浙江省義烏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應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邀請,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精心組織安排,通過統籌摸排遴選,選送7項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參加了非遺生活館“非遺+扶貧”板塊的展覽。
本次展會的非遺生活館以“非遺新跨界”為主題,以文旅融合為契機,跨界多元合作為突破口,創新展陳內容和模式,在充分展示非遺發展成果的同時,更強調與優良設計資源、產業資源、傳播資源深度合作,真正讓非遺傳承實現良性的內生循環,助力非遺扶貧,推動鄉村振興。
慶陽香包
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選送參展的7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展品是卓尼縣潤豪洮硯、康縣手抄紙、岷縣當歸、隴西刺繡—口金包、東鄉族油炸食品、天水秦州區潤生竹編工藝和慶陽香包。展品地域特色明顯,民族風情濃厚,工藝獨特,制作精良,深受注目。走過展臺的觀眾都要駐足觀望,仔細了解其制作工藝流程、用途、功效,并詢問如何購買。有一位南方參觀者說:他從有關資料上了解過甘肅的一些非遺項目,這次親眼目睹,感到很親切。他同時感嘆甘肅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姿多彩,表示以后有機會一定要去甘肅見識更多的當地非遺作品。
岷縣當歸
本次博覽會非遺生活館“非遺+扶貧”板塊的展覽采取線下展覽和線上銷售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觀眾通過掃描展臺上設置的二維碼,就可以進行線上購買。
據悉,近年來,甘肅省全力推進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目前,文化和旅游部支持甘肅省建成兩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甘肅省文旅廳、省扶貧辦共同認定91家省級扶貧就業工坊,市州認定13家,已吸納就業人口470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81戶,2246人,累計組織培訓381期,培訓9738人次,學員月均收入近2200元,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已成為甘肅省文旅工作的新業態和新亮點。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