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午,《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在海口召開。該《規定》共十八條,于7月1日起實施,從健全非遺保護工作體系、提升非遺傳承傳播水平、促進非遺利用和發展等方面作出規定,為做好新時代海南非遺保護工作,推動海南特色非遺保護傳承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法律保障。
今年5月,省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規定》。據介紹,制定出臺《規定》一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非遺保護的決策部署,將政策措施轉化為法規制度。二是通過立法解決非遺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困難。三是細化完善2011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增強可操作性,推動該法在海南落地實施。四是將我省非遺保護工作中好的經驗做法上升為地方性法規。
《規定》進一步完善了非遺保護工作體系,如彌補上位法僅規定國家級、省級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空白,建立了我省市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總結形成分類保護的實踐經驗,明確根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屬性、特點以及存續狀況,實行分類保護等。
在提升非遺傳承傳播水平方面,《規定》明確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具有海南特色、適宜普及推廣的傳統音樂、舞蹈、戲劇、體育等代表性項目納入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建立完善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非遺館、博物館、傳承體驗中心(所、點)等傳承體驗設施等措施。同時針對我省非遺傳承后繼人才缺乏的問題,明確了主管部門職責。
在促進非遺利用和發展方面,《規定》結合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明確了推進非遺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公園、酒店、商場等措施。
省旅文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規定》夯實了我省非遺保護的管理體制,特別是明確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非遺保護中的主體責任和具體職責。省旅文廳將以《規定》的出臺為契機,圍繞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這一主線,進一步增強全社會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非遺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讓古老的非遺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
來源:海南日報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3月11日,“美麗工坊”項目啟動儀式在長陽土家族服飾館舉辦。活動當天,市級非遺傳承基地——長陽土家服飾館內一派火熱景象。2025年,基地傳承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土家族服飾制作技藝,被列為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協助長陽非遺館建設提供民族服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