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刁明杰 通訊員 陳蔚
為促進青島西海岸新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1月12日,“西海岸手藝人”新春手造年貨市集在新城吾悅廣場舉辦。
1月12日,由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組織部、區招才中心、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區文化館、區非遺保護中心等7家單位承辦、協辦的“西海岸手藝人”新春手造年貨市集在新城吾悅廣場舉辦。
此次新春手造年貨市集是2023青島西海岸福兔迎春消費季活動和“黃河大集”春節季系列活動之一,也是打造沿黃文化體驗廊道的重要舉措。
活動首先為泊里麥草畫、青島螺鈿、瑯耶瓷藝、泊里紅席等新區首批12家非遺工坊頒牌。隨后,音樂快板《徐福傳說》、茂腔古裝戲《墻頭記》逐一呈現在觀眾面前。
“《徐福傳說》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我們希望讓更多的人所熟知,所以我們用音樂快板對其進行創新性演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明快的旋律,重新塑造徐福傳說。”區文化館館長、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呂達說,同樣作為國家非遺項目的茂腔,采用方言演唱,極具新區地域特色,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學、藝術和社會價值,是齊魯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茂腔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唱腔板式、伴奏器樂以及演出劇目,已成為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的傳統戲劇。
在市集的展售區,2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手造企業以靜態展陳、活態展演相結合的方式,打造“看得見、嘗得到、摸得著、能體驗、可帶走”的手造市集,走在其中便可感受到“西海岸手造”的魅力。
剪紙展示攤位前,身著紅色唐裝的程丕昉正在剪紙。只見她手執一把小巧的剪刀,紅色的卡紙在手中翻轉,不一會兒,一只惟妙惟肖的小兔子便呈現眼前。“這是‘膠州剪紙’,既融有纖巧工秀、裝飾濃郁、近于寫實的南國情韻,又保留粗壯質樸、簡練明快、崇尚概括的北方基調特點。”程丕昉介紹說。
同樣雙手翻飛的還有程丕昉身后的孫展平,針線在她手中飛快地在紅色的繡布上穿進穿出,很快,一朵漂亮的水仙花躍然布上。“魯繡是一種傳統刺繡工藝,是山東地區的代表性刺繡。它不僅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中國‘八大名繡’之一。經過多年發展與其他繡法進行了融合,保留了‘魯繡’的質感逼真又兼具‘蘇繡’的清雋淡雅。”孫展平說。
“這盒子好漂亮!外面亮閃閃的是什么?”一聲驚嘆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在市集的中心位置,一個攤位前圍滿了人群,只見攤位上擺放著大小不一的盒子、盤子甚至是手提包。“這是‘螺鈿工藝’制作的首飾盒,盒子外面鑲嵌的薄片是由螺殼與貝殼打磨而成的裝飾片。”攤位內錦貝傳說設計師韓暉告訴記者,螺鈿的歷史有兩千多年,由于工藝復雜,以前多為達官貴人所用。“我們希望更多人能見識它的魅力,就把螺鈿工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制作了這些貼近生活的工藝品和生活用品。”
近年來,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傳承取得了諸多成果,截至目前,新區納入國家級、省級、市級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文化項目達86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7項、市級11項。
此次新春手造年貨市集的舉辦將充分展現新區手造發展成果,持續推動傳統工藝現代化、當代化、生活化,深入挖掘手造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讓手造更好地賦能城市產業發展,更好地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非遺傳承日在互動體驗中,游客們將觸摸千年的文化脈絡,在市集的煙火氣中續寫匠心故事。在享受娛樂休閑的同時,游客們還可以在不同的院落中欣賞古琴、香文化和曹氏風箏展覽,充分體驗大觀園獨特的文化魅力。在這個五一假期,來大觀園盡情享受這場傳統與現代交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