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天真的孩子踮起腳尖,仔細觀看著書法家揮毫寫下一個個“福”字;年輕的戀人十指相扣,在巨大的花燈兔子前留下充滿愛意的合影自拍;主題郵局的柜臺前,集郵愛好者一絲不茍地蓋下一枚枚特殊郵戳;非遺展演的舞臺上,精彩的表演贏得一波又一波掌聲與喝彩……
農歷臘月廿三是我國傳統的北方“小年”。位于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的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中,“張燈結彩過兔年”2023年新春燈彩活動正式開幕。
作為我國悠久的文化習俗,傳統燈會一般指農歷春節前后至元宵節時舉辦的大型燈飾展覽活動,燈彩是祥瑞吉慶的象征,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望和對幸福未來的向往。此次活動匯聚了北京、山西、浙江、四川、福建、安徽各地中的部分國家、省、市、縣級非遺花燈燈彩項目,眾多傳承人參與設計制作,主題多樣,種類豐富,絢麗多姿。
據了解,在本次新春燈彩文化活動中,北京燈彩、仙居花燈、徽派燈彩、泉州花燈、自貢燈會、山西燈彩、硤石燈彩等多種傳統花燈藝術品種將與觀眾見面。其中北京燈彩推出紗燈、宮燈、走馬燈、立體動物燈、料絲燈等種類,其制作技藝較為豐富,包括彩扎、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剪紙、書畫等技術手段。
為了迎接癸卯兔年的到來,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還推出了多種文化“年貨”,在濃濃的年味中,與觀眾共迎新春。
當天舉辦的“百福納祥”活動中,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館長韓子勇攜書法家駱芃芃、徐福山、李一、趙鵬輝等,為觀眾現場書寫“福”字和春聯,送上這份頗具文化氣息的新年祝福。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還聯合中國煤礦文工團共同推出了“藝海拾遺”系列非遺展演之“小年專場”。本場活動由評書表演藝術家王玥波擔任導賞人,演員們為觀眾表演了快板書、民樂、相聲等節目,嗩吶、空竹、打擊樂等也將氣氛推向一個又一個小高潮,讓觀眾感受到洋溢在博物館里的濃濃年味。
上一篇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中國44項非遺名錄144項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昆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琴藝術,2008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在中高考中的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文物和藝術,它們更是承載著民族情感和歷史記憶的生動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在積極應對現代化的挑戰。
我國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著中國智慧,承載著中國價值,凝聚著中國精神,它所蘊含的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散發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