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程凌潤 見習記者 冀夢荷
8月25日,以“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共有332名非遺傳承人、284個非遺項目參展。
本屆博覽會,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將全面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非遺保護成果,集中展示非遺在鄉村振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設置三個會場共四大板塊
本屆博覽會設主會場、分會場和線上平臺三個會場。主會場設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設有十八大以來全國非遺保護成果展、“美好生活”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欣欣向榮”大運河沿線非遺展、“茶和天下”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展4個板塊。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非遺保護成果展通過非遺傳承的“中國氣派”、非遺保護的“中國實踐”等主題板塊,以點面結合、動靜互補的方式,運用圖片、文字、影像等,展現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典型成果。
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通過中、西部省(自治區)成果顯著、帶動作用強的非遺工坊的“實景化”再現,展示以非遺為切入點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展示非遺工坊為人類減貧目標貢獻出的“中國經驗”。
大運河沿線非遺展重點展示具有“中國創造”意義的運河沿岸非遺保護和傳承實踐,彰顯大運河沿線城市“一河相承”的文化共性。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展以中國茶類非遺項目展示為重點,以及中國茶技、茶禮、茶藝的多樣性,茶與現代生活連接的緊密性,與世界溝通的橋梁作用非遺盛會來襲!全國284個非遺項目亮相泉城,促進“中國風格”茶文化發揚光大。
本屆非遺博覽會還設立網絡視頻平臺抖音非博會、非遺購物節、活動現場直播、傳承人現場直播帶貨等活動,推動非遺線上展示、銷售和傳播。
非遺系列活動將“接棒”
8月20日至9月5日,在舜耕山莊、濟南索菲特銀座大酒店等高檔酒店舉辦“中國味道”非遺美食節,邀請運河沿線各主賓省特色美食、老字號餐飲企業,在濟南的餐館、酒店舉辦當地美食節,推出當地系列特色菜品、美食。
8月25日至29日,在融匯老商埠舉辦齊魯美食節,將邀請山東省各地非遺美食、小吃參展,打造親民、便捷、熱鬧的非遺市集。
8月25日晚,在江湖藝社老商埠劇場,邀請國家級傳承人、有潛力的青年曲藝名家、全國曲藝創作表演團體與本地演出團體進行交流演出。
8月25日至29日,在柒坊巷中心廣場,將舉辦“華服之美”非遺服飾秀,以及非遺服飾參與體驗活動、模特大賽等。
博覽會期間,濟南市還將舉辦構建中國特色非遺理論與實踐研究體系高端論壇、非遺策展論壇暨傳播案例分享會等論壇會議。
為了讓人民群眾能更加直觀、深刻地感受非遺的魅力,濟南市還將在非遺博覽會舉辦前后的兩個月,舉辦濟南非遺宣傳月系列活動,舉辦非遺與文創巡展、黃河流域戲曲論壇、非遺創意設計大賽、非遺技能比賽等品牌活動,真正將博覽會辦成“文化的盛會、人民的節日”。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中國44項非遺名錄144項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昆曲,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琴藝術,2008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在中高考中的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文物和藝術,它們更是承載著民族情感和歷史記憶的生動體現。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在積極應對現代化的挑戰。
我國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著中國智慧,承載著中國價值,凝聚著中國精神,它所蘊含的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散發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