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電白區文廣旅體局獲悉,電白立足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多措并舉,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與發展的力度,目前全區共有非遺項目25項,其中《高腳獅子舞》等4項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人龍舞》等12項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有非遺傳承人40人,其中省級傳承人4人;擬申報傳承基地3個、傳承工藝站1個。
建立專家隊伍深入普查
近年來,電白區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全力打造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片。
為全面掌握電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電白區文廣旅體局牽頭建立了一支非遺保護專家隊伍,由區文聯主席、民間文學作家、冼夫人研究會成員等10人組成。
茂港單人木偶戲入選省級非遺名錄。
專家隊伍負責拓展保護領域,重在非遺宣傳、傳承推廣、資源普查等方面發力,積極推進非遺開發利用。同時,組織專人對普查資料進行規范分類、登記和整理,確保資料來源清楚,內容真實可靠,數據詳盡準確,運用錄音、錄像等現代技術手段,進行全面科學的采錄。
電白沉香制作技藝入選省級非遺目錄。
積極申報擴大成果
電白全區現有非遺項目25項,公布項目共涉及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間文學、民俗等6大類,其中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項,分別為《高腳獅子舞》《茂港單人木偶戲》《電城炒米餅制作技藝》《電白沉香制作技藝》;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項,分別為《人龍舞》《鰲魚舞》《麒麟舞》《小良橫堂班》等;入選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5項,共有非遺傳承人40人,其中省級傳承人4人,市級傳承人6人,區級傳承人40人;擬申報《電白沉香制作技藝》《鰲魚舞》《霞洞豆餅制作技藝》傳承基地三個,《電城炒米餅制作技藝》傳承工藝站1個。
積極宣傳擴大影響力
為擴大非遺文化的社會影響力,推動非遺項目的宣傳和保護,電白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節日節點,通過電視、網絡、報紙、宣傳單等形式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及非遺保護成果。
沙瑯粉皮。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電白積極依托電商及短視頻平臺開展非遺直播帶貨,組織10家非遺企業及傳承人參與線上活動。活動當天,首次非遺直播總觀看量60萬余次電白多舉措推動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現有非遺項目25項,獲得點贊數高達80萬次。截至目前,電白區組織非遺直播共20余場,直播間上架產品30余款,宣傳推廣10個非遺項目。
《電城炒米餅制作技藝》《霞洞豆餅制作技藝》《沙朗粉皮制作技藝》《電白沉香制作技藝》等多個非遺項目先后被中央電視臺、南方電視臺等媒體報道,得到了相關非遺專家及全國各地觀眾的好評。
霞洞豆餅。
此外,電白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通過圖文展等形式把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和保護成果送到20多個中小學校,激發廣大青少年對文化遺產的興趣愛好,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和支持“非遺”工作,使非遺文化薪火相傳。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鄧建青
【通訊員】高遠鵲
【作者】 鄧建青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上一篇
下一篇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